为深入贯彻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启动大会精神,根据《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鲁政发〔2020〕3号)及淄教职字〔2020〕4号文件要求,现制订学院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启动大会及省市工作部署,对接政策支撑,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严格按照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标准,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创新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和规范专业设置,改革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内涵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在“淄博市技师学院”基础上,加挂“淄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牌,积极发挥“技能+学历”职业教育优势,紧密围绕淄博市“六大赋能”行动,深化校企合作、校城融合,为区域现代化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更好地服务淄博凤凰涅槃、加快崛起。加挂淄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牌后,学院纳入高考招生平台,在满足本地区生源对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将更好地吸纳外省市高考生源,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和数量,减轻与本地中职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压力。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强化就业引导等举措,吸引更多外地毕业生在淄博就业创业、安家落户,全面提高外地毕业生留淄率,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行业企业需求,为淄博凤凰涅槃、加快崛起提供更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撑。
——坚持改革创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坚持对标高水平职业教育,着重针对制约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争取,创造性开展工作。探索学分制管理,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灵活选择就业方向,拓宽就业渠道。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模式,争取更多的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和行业力量参与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建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引进产品质量标准,共建校内生产、培训基地,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努力打造职业教育淄博样板。
——坚持人才培养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和淄博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积极发挥专业优势,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坚持错位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调整更新专业设置,探索专业布局与地方产业布局对接机制、专业调整优化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机制、创立新专业与新兴产业发展协同机制,精准服务于省市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淄博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更多“淄博工匠”、“齐鲁工匠”、“大国工匠”。
三、目前基础办学条件
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国家、省、市三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国家级、省级集训基地,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技工教育特色名校。近年来,学院围绕创建全国示范性技师学院中心任务,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办学,积极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学院设有智能制造工程、交通工程、电气工程、信息工程、现代服务、工商管理、生物制药与化工、实习实训部、基础教育部九个系部,开设技师、高级、中级专业37个。其中,机电专业群为山东省技工院校省级示范专业群;机械设备维修、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维修、数控加工等4个专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专业;工业机械自动化装调技术、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维修技术等专业为人社部“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机械装配与维修、汽车维修、数控技术专业为山东省技工院校百强专业。目前,重点打造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新能源汽车等优势特色专业群,既满足传统产业需要,又能紧跟产业优化升级步伐,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拥有一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00人,正高级职称教师16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42人,占教师总数的31.6%;“双师型”教师397人,占教师总数的79.4%;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和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184人,占教师总数的36.8%。拥有一批在省、市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全国技术能手等拔尖人才。其中,全国技术能手2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2人、山东省技术能手31人、山东省首席技师2人、淄博市首席技师19人、淄博市有突出贡献技师16人、淄博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级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3人、省级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80余人。
(三)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成绩优异。近年来,学院连续六届承办世界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相关专业的比赛,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中国国际技能大赛等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世界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第一名25个、第二名28个、第三名25个;获得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第二名1个、第四名2个、第五名2个、第六名2个、第八名1个、第十名1个。2019年,在第十五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竞赛工具钳工项目决赛中,2名教师荣获全国第三名、第十二名,2名学生荣获全国第三名、第七名。参加第三届全国智能制造大赛,学院选手荣获切削加工智能制造单元安装与调试第七名。参加第一届全国教师职业大赛获得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参加第二届山东省教师职业大赛获得8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参加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1个一等奖和2个二等奖。
(四)较好发挥了区域经济发展技术支撑作用。主动对接“工业强市、文化名城、生态淄博”建设,明确思路定位,突出内涵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学实力走在了全省前列。先后与淄博高新技术开发区、博山区、桓台县等签署了加强职业教育合作发展协议,与160家规模以上企业形成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学院建有智能制造、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十余个综合实训中心,主要设备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居于领先水平。年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金蓝领”、“退转军人”、“下岗职工再就业”等职业技能培训26000余人,技能鉴定6000余人。年招生人数稳定在3500人左右,每年向社会输送智能制造、先进自动化、新化工等专业毕业生3000余人,整体就业率达97%以上,其中,在淄工作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80%左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技能人才支撑。
四、2020年-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
(一)改善办学条件稳定办学规模,争取首批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
1.定位一流发展的办学目标。在“山东省技工教育特色名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基础上,对接“十强”产业,聚焦学院优势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对标高职院校建设标准,响应教学提质升级专项行动,着力打造智能制造、智能控制、互联网商务、信息技术、新能源、现代服务等专业群,高标准建设“淄博市公共实训基地”改革创新运行机制,夯实办学内涵,争取首批加挂“淄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牌子。突出“技能+学历”的办学特色,师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总体成绩要保持省内前三名位次,参加全国技能竞赛单项成绩或个人名次确保进入前十名、努力进入前五名。实施重点突破,争取入围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响应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发挥资源优势,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规模,年社会培训量达两万人次,全日制办学和社会培训两翼齐飞。能够在行业内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功能,为服务区域经济结构提供更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争创全省乃至全国示范性标杆办学单位。
2.改善基础建设办学条件。取得市委市政府支持,加挂淄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牌,在淄博经开区大学城规划1000亩地用于新校建设。按照高等职业学校设置规定,研究制定新校建设方案,新校区按照10000人在校生规模,规划建筑面积280900平方米,估算项目建设投资215000万元。解决校区分散带来的教学、学管、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制约问题,保障学院教育教学等各项活动高质量开展。
3.保持办学规模稳步提高。进一步与高职办学标准对接,积极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将三年制高级、技师层次招生纳入高职(专科)统一招生平台,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5500人以上;继续坚持技工教育办学,取得市教育局支持,将三年制中级层次、五年制高级层次招生纳入全市高中阶段学校统一招生平台,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8000人以上;积极参与中职与高职“3+2”、中职与职业教育本科和应用型本科“3+4”、高职与职业教育本科和应用型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打通高素质技能人才继续成长成才渠道,构建纵向畅通、横向多元的办学格局。至2022年,年招生保持在4000人以上,各类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2000人,高级班、技师班、高职(专科)学生比例达到90%以上。
4.办好淄博市文化旅游学校。服务淄博市文化旅游产业,突出学校文化旅游办学特色,围绕学院文化旅游专业群、文化创意设计专业群和餐饮服务专业群,打造淄博市文化旅游学校。每年至少增设三个备案招生专业,2020年机电技术应用、会计、幼儿健康教育与发展管理专业备案,2021年增设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三个专业,2022年增设电子商务、中式烹饪、舞蹈表演三个专业,常设专业达到九个。至2022年在校生规模达1500人。按照示范性中职学校标准,打造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就业无忧、升学有望的特色名校。
(二)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1.持续优化专业布局,积极与区域产业布局对接。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根据区域经济转型、主导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需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形成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科学规划“十强”产业和其他重点产业对应的专业及学生数量,着力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相关专业。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对接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重点建设智能制造专业群,以“数控技术为核心,涵盖智能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工业机械自动化装调技术专业等专业;紧跟生产制造控制智能化的趋势,重点建设智能控制专业群,将以“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重点,涵盖智能监控技术应用、电梯工程技术、工业自动化仪表等专业,满足先进制造业对智能制造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建设信息技术专业群,以“计算机网络应用为重点,涵盖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物联网应用技术、网络信息安全、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专业”;对接现代化商贸服务产业,重点建设互联网商贸专业群,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涵盖现代物流、连锁经营与管理、会计(智能财税)等专业”;对接现代交通服务产业对技能人才需要,重点建设汽车技术服务专业群,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为重点,涵盖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等专业”;助推淄博市新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重点建设生物医药专业群。以生物制药专业为重点,涵盖药品营销、药物分析与检验等专业;对接文化旅游服务产业,重点建设餐饮旅游服务特色专业群,“以中式烹调专业为重点,涵盖西式烹调、中式面点、西式面点、酒店管理(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至2022年,专业设置稳定在45个左右,其中:技师(高职)专业15个左右,高级工专业30个左右。引导优质资源向专业汇聚,支撑优势特色专业持续深化内涵建设,建设13个核心专业,打造市级示范专业10个,省级支持项目重点建设专业8个。争创国家级、省级重点名牌专业,形成专业名牌效应,带动专业群发展,主动对接产业链,力争建设智能制造、互联网商贸、餐饮旅游服务等三个高水平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标准,与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充分发挥教学标准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成产过程对接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学相关标准。持续更新课程设置、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在我院的落实和实施。到2022年,围绕专业设置开发修订完善20个具有我市特色的专业教学标准,完成课程标准30个、顶岗实习标准30个、实训条件建设标准30个。积极探索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与实施评价体系,全面推动国家和省级专业教学标准衔接落地。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学分”制度,探索实施弹性学制培养模式。
3.坚持教科研实务理念,助推产学研工作实效。一是加强教科研工作团队建设,服务于淄博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引导骨干教师成立高水平工作团队,借助学院“双百”活动开展,以联合攻关、技术研发、产品改进等模式,组织骨干专业教师技术服务企业,并通过开展课题立项研究,将企业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纳入教学实践,推进学院教学课程改革。二是推动高水平成果应用。承担纵向课题(市级以上)不少于70项,横向课题(校企合作、院校合作)不少于20项,院级课题不少于80项;力争省部级教科研成果奖不少于200项,市级以上教学比赛(优质课等)获奖30项,校企合作技术应用研究成果不少于20项;主编(参编)教材不少于20部。获国家专利授权不少于30项。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大力提升学院教育教学水平。
(二)强化产教深度融合,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
1.密切校企合作,提高产教融合水平。一是加强与市、区县人社、工信等部门和淄博市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中心等行业协会联系,搭建政、企、校交流平台,建立政、企、校联系长效机制,提升校企合作层次及紧密服务能力;二是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平台作用,对接淄博产业发展,及时收集企业需求信息,在引企入校、订单培养、实训基地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研、联合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关系;三是紧紧围绕淄博市委市政府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部署,加强与中石化齐鲁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船重工、西门子、碧桂园等知名企业联系,坚持“保重拓新”,积极与山东省100强企业、淄博市双50强企业和新兴产业领域企业联系,主动对接企业、服务企业,不断扩充校企合作单位,2022年校企合作单位达到200个。
2.加强协同创新,推进落实校城融合发展。一是深入推进新型学徒制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山东金诚石化、鲁泰纺织、山东齐鲁石化建设公司等28家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培养机制,加强交流协作,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和培养目标,为每家企业建立个性化合作培养方案。至2022年,新型学徒制培养合作单位突破60家,学员达到3000人。二是深入推进校城融合项目建设。围绕我市新旧动能转换和创业创新需求,开展校城融合发展计划项目。充分发挥公共实训基地的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检验检测、创新创业、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创新平台的功能,与企业深入合作。平台类建设项目要充分发挥学院智能制造、自动控制、新能源汽车、网络信息和现代服务五大模块功能,发掘公共实训基地的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检验检测、创新创业、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创新平台的功能,与企业深入合作。到2022年,校城融合平台达6个。推动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在共性关键技术、先进系统集成技术、核心装置研发及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我市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取得突破。到2020年,完成10个项目的研发落地、成果转化。
3.对接世赛,高标准建设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学院被人社部确定为第45届和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中国集训基地。未来三年,将密切对接世赛标准,规范运行高标准建设大赛基地。一是进一步完善基地硬件建设。紧贴世赛最新标准,逐年进行设备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ABB(中国)公司、费斯托公司、广东三向教学仪器制造有限公司、中德栋梁教育科技集团密切合作,及时跟进世赛设备更新要求,积极对接,主动作为,不断提升专业实训设备装备水平和大赛场地建设水平;二是完备基地管理制度。制定《世赛集训基地运行与管理制度》、《世赛集训基地设备使用制度》、《世赛选手日常训练考核制度》等管理制度,为基地运行提供保障;三是打造科学集训竞赛体系。筹建世赛技术研究中心,组建技术研究团队,培养全国一流的大赛专家团队、教练团队和翻译。积累历年备赛、办赛、参赛、集训工作经验,科学编制集训方案,研究完善专业模块、心理、体能、应急处理、国际交流流程等训练方案,完成项目集训资源库建设,发挥辐射功能,为区域乃至全国资源共享服务;四是加大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力度。利用大赛高新技术,促进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同时促进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以赛促教,以赛促建,充分利用专家资源服务地方企业技术需求,发挥地方经济服务作用。
(三)树立平台思维,打造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
1.持续提升公共实训基地硬件建设。分三年投入7500万元,围绕智能制造、自动控制、新能源汽车、网络信息和现代服务五大功能模块进行优化提升,智能制造模块,购置高端五轴数控加工中心、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和高端制造检测配套等设备;自动控制模块,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实训工厂、工业4.0智能控制系统,从应用、维修、工艺路线设计等对工业机器人项目进行提升;新能源汽车模块,扩大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规模;网络信息模块,加快物联网项目建设,扩充网络实训室;现代服务模块,新建高铁客运服务实训室;另有新化工制药实训中心配套设施建设等。
2.拓展创新公共实训基地职能。充分发挥公共实训基地在实习实训、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技能鉴定、技能大赛、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等方面的职能,通过“赛会同办”、“赛展同办”等多种形式,聚集信息、人才、技术、资本等优质资源链条,搭建政、企、校互通交流平台,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成淄博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招才引智”平台、对接国内外先进技术交流平台。
3.完善公共实训基地运行管理。进一步完善《学院公共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开放“学院公共实训基地线上预约平台”,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公共实训基地运行服务效率。扩大服务规模,每年吸纳2家以上市内企事业单位进入基地开展实训,承担金蓝领、企业新型学徒、职业能力提升等技能人才培训20000人次以上,开展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自主评价5000人次以上;构建公共实训基地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双胞胎、大数据等对实训基地设备、场地等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场地设施设备利用率。
(四)多措并举,建设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与发展规划。一是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结合学院发展和人才结构调整,制定实施学院“十四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科学合理进行岗位设置,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总岗位数的80%,其中教师岗位不低于专业技术岗位的80%。三年内硕士以上占专任教师比例达30%,正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例达3.5%,教学名师、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占专任教师比例达40%,“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比例达85%;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师招聘制度。新进专业专任教师原则上从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和相关专业技术资格人员中招聘。推动落实学校20%编制余额内自主招聘兼职教师政策。从企业、科研院所等选聘100名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担任学院产业教授,推动学院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共建各类研发载体、开展科研项目合作。
2.健全“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一是健全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师德考核、评价机制,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二是健全“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双师型”教师实行政策倾斜,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薪酬分配和培训进修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调动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完善师资培训体系。一是建立学院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长效交流机制。积极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校企双主体的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加强学院教师和企业技高技能人才的双向交流,积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参与的师资培养体系,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重大项目、技术革新、创新创意等工作,鼓励企业高层次技能人才带项目到校、到课堂师生共同参与实施;二是打造教学创新团队。经过三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设,力争打造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省级团队2个,院级团队4个,通过高水平学校领衔、高层次团队示范,培养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提升,开发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省级规划教材学材5套,辐射带动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三是推进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和青年人才库建设。把教师职业资格获取与教师在职培养结合,进一步完善教师参加职业能技能大赛制度、专业带头人和一体化教师培养制度,培育一批专业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名师和职教名家。用好优秀青年人才库,鼓励和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选派优秀骨干教师200人次外出培训和出国学习,不断提升业务水平。积极争取山东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力争2022年“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5%。
(五)大力拓展职业技能培训,全日制教育与社会培训两翼齐飞
1.打造省级以上示范性安全培训基地。一是建设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省级安全技能实训基地。与市内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和安全技能培训工作。预计投资150万元,完成低压电工作业、焊接与热切割作业、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特种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和培训点的验收等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与市内化工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广泛开展安全技能培训校企合作。开展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在岗员工安全技能提升培训、新上岗员工安全技能培训、班组长安全技能提升专项培训等。采用到学院集中轮训、到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岗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安全培训工作;二是高标准建设省级特种作业人员实操考试基地。预计投资1000万元购置相关设备设施,建设特种作业考试平台,成为淄博市特种作业人员考试考点,创建省级特种作业人员实操考试基地;三是高起点规划争创全省、全国标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职业院校和省、国家安全培训示范基地。与市有关部门共建安全技能培训标杆院校,积极开展化工危险化学品产业工人培养试点;与安全培训主管部门共建安全生产特色职业院校,与市内部分化工园区建立产教联盟,与高危行业企业深入进行校企合作并在企业设立分校区依托职业院校设置职工培训机构、实训基地。预计年培训能力达15000人次以上。
2.做好各类政策性培训和交通从业资格培训。积极与职能部门沟通联系,及时跟进开展各类技能提升培训。申报团市委驻淄高校大学生技能提升培训项目,努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培训工作;积极与区县就业服务部门联系,开展各类符合条件的技能提升培训工作,重点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和乡镇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作;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监狱、戒毒所即将刑满释放人员培训工作;做好企业职工技能培训、退役士兵培训和交通从业资格培训工作;做好铁路职工函授培训。预计年培训能力达15000人次以上,技能鉴定人次7000人次以上。
(六)加大校区网络设施投入,建设智慧校园
在进一步完善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践行“5G+教育”模式,充分利用5G移动互联技术,在原有信息化平台基础上搭建新的教学信息化平台,并使两大平台有机整合,实现无缝对接,打造智慧校园。
1.加强校区网络设施建设。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强调各部门协调一致,完善信息点管理责任制及各级系统管理员制度建设。扩充互联网出口带宽,增加运营商接入点,保障学校网络访问的稳定性。按照《网络安全法》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要求,对标“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规范”,对学校信息系统进行安全加固,确保信息安全。
2.建设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包含教学资源、精品录播、网络课程、教学监督、教学评价、数据统计为一体的教学信息化平台,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接入和网络共享,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并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课程,为广大师生提供稳定可靠的网络教学工具。
3.加强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加强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各类业务系统的应用提升,实现无纸化办公和集约化管理,节约宝贵的教育资源;增加服务师生的“综合服务平台”,以及深度挖掘数据资源的“数据分析平台”使“一站式服务”理念真正落地,提升师生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七)统筹规划发展资金,多渠道强化经费投入保障
1.力保财政拨款足额到位。政府财政拨款仍然是学院事业发展资金来源的主要途径,稳定在校生规模,以招定收,以管定收;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统筹规划学院发展项目,加强绩效管理,争得多种类多口径项目资金。
2.提高多渠道筹措资金的能力。充分发挥技工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加强学院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增强创收能力,积极寻找经济增长点,在现有收入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增收渠道,增项增收应收尽收。
3.发挥特色优势争取社会力量。教育服务于社会,回馈于社会,积极探索学院与社会共进的筹资模式,加大对政策的研究力度,破除障碍约束,与社会建立多种合作关系,积极获取和承担社会职能,广开渠道。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加挂淄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牌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教育市领导为组长,市教育局、发改委等主管部门负责人以及淄博市技师学院主要领导为副组长,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二)完善工作体系。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校区规划和新校建设、经费保障、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等工作组,由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任组长,按照整体工作规划,严格对照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形成工作方案,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全力开展各项工作。各工作组要严格落实工作责任,积极发扬主人翁精神和艰苦奋斗品质,凝心聚力、群策群力,顺利完成建设工作。
(三)强化考核激励。领导小组要将建设和发展淄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推动淄博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助推淄博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良好机遇,全力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推动工作开展。学院将注重在重大项目建设中培养和考核干部,将任务完成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在组织协调、工程质量和进度、投资控制和财务管理等项目设立专项资金和绩效奖励,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